林醫生指出,世衛在疫情後,評估了 COVID-19 大流行期間 78,225 名成年參與者的精神和心理障礙,在該研究期間,一般人群中在COVID-19 大流行期間,焦慮、抑鬱和心理困擾的平均患病率分別為 38.12%、34.31% 和 37.54%。 而對於兒童和青少年,另一項對 80,879 名青年參與的 29 項研究的分析顯示,臨床的抑鬱和焦慮症狀的患病率分別為 25.2% 和 20.5%。 與大流行前的估計相比,患病率大約翻了一番。她說,這現象的確很令人擔心。她有份創辦的香港情緒健康學會在疫症期間,亦設立了熱線去幫助,因疫情而情緒受困擾的人,她形容,參與熱線的義工既是助人也是助己,因為從輔道之中,他們也在心靈上得到一種自我肯定的意義,舒緩了疫情之下的無力感。

年輕人的精神困局

林醫生在訪問中,青少年都會在人格建立上、學業上、 社交上、經濟上或面對前途上,都會有各種不同的壓力,在疫情期間,產生的壓力就更比一般時期更大得了,但人生總是面對許多大大小小的困局,壓力面前大多數人都選擇逃避、忽視或轉移。

林醫生勸導青少年,注意日常生活中有沒有發生心跳加快、呼吸急速、食慾改變、失眠和發惡夢等。而認知方面,可能會出現:記憶力減退、判斷力下降、不斷出現負面的想法和難以集中精神等。情緒方面,我們可能會感到不安、無助、煩躁、焦慮、抑鬱及心情起伏等。這便是壓力帶來的反應。

林醫生舉了個例子,如果在學習上因壓力而無法集中精神,又或產生負面的想法等,在這時候,最好放下功課,深呼吸一下,做一些平時喜歡做的事情,或是做一些可以幫助自己放鬆的事情。在轉移自己的注視力後,我們可以減緩一下壓力。其實,因壓力而產生種種徵象,不需要太擔心.都是正常的反應。

面對逆境 化危為機

林醫生以原始人的生活作比喻,當原始人遇到危險,例如有猛獸襲擊,就會產生即時的壓力,腎上腺會分泌激素,讓心跳加快、肌肉血管擴張,使人在生理上得到因應緊急情況的額外助力,這可能也是平常我們最能在自己的身體上明顯察覺到的內分泌作用,在這時候,我們的身體就會作出「戰或逃反應 (Fight or Flight)」,這其實是我們的求生技能呢。

到了今天,我們每天需要這樣的抗壓反應來保障自身安全,但已不是「洪水猛獸」,而很多時是工作問題、經濟困難、社會責任、人際關係等等引起的。如前面所述,我們會產生心跳加快、呼吸急速、食慾改變、失眠、經常覺得疲倦和發惡夢等情況,我們每個人都有自愈的能力,心情也應會隨著時間而平伏。但是,如上述反應持續四至六星期或以上,就應尋求專家協助。

其實,家長們也應留意一下年青人的精神狀況,如果發現他們有焦慮、抑鬱、情緒低落等情況,要幫助他們解開心中鬱結的最好辦法,是主動聆聽他們的心聲,他們需要的是有一個願意聆聽的親人或朋友,而不是去聽別人的勸勉或鼓勵說話。

林美玲醫生建議各位年輕人,受挫折及遇到困難時,正面的信念可以為我們帶來力量,幫助我們渡過難關。雖然,這三年多的大疫情很困難,但林醫生認為,在另一面看,這也是一個對年輕人很好的鍛練,能經歷這樣大的世紀危機,他們以後便更能應付不同的逆境。所以,要把握好自己的未來。

「信、望、愛」

作為香港情緒健康學會創會會長,林美玲醫生提出了金情緒壓力舒緩方法:「信」的意思是相信 ,要相信自己、您的神或信念、和社會大眾的道德標準,亦要相信事情遲早會有合適的處理。

「望 」是指我們對事情的發展抱有希望,烏雲背後總會有陽光,明天會更好。

最後,「愛」是愛惜自己及身邊的人,當留意到其中一方受到壓力影響時,應特別注意,關懷和愛護對方的需要,多溝通和體諒。

分享文章:

鄰舍輔導會本週六筵開百席慶祝雙親節

居酒屋進駐戰前唐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