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把悲傷留給電影》最終的寓意

陳德森:每人生活經歷都有不如意的事,寫電影劇本時都一定有些不開心的事情發生,我便投放部分在電影中 ,「真真假假』的劇情更能讓觀眾有親切感。

 

人生與電影的結合是一個悲傷的人生?

陳德森:人生當然有悲傷的事情發生但不全是,我可能經歷比一般人多,但做人要「化』,盡量去解決、面對。

 

正面思維的人生

陳德森:人到了一定的年紀,「睇通』了大部分的事,不強求、隨緣,「有些事是你便是你的』,活得自在點,開心點!

 

電影中灌輸正面思想的元素

陳德森:題材陽光、正氣,令觀眾感到有希望,人生會更好!

 

電影作為人生的縮影反映由負面走向正面

陳德森:電影中的劇情一開始會遇到不少困難或悲劇發生,而後來如何去面對、解決事情就是電影結尾要表達的意義。

 

拍攝《童夢奇緣》後醒覺到帶給觀眾正面思想的契機。

陳德森: 拍攝《童夢奇緣》,當初是為了釋懷父子關係,拍攝時對我而言是一種解脫,但不知放映後有意想不到的回響,那時便覺得香港、亞洲需要更多類似題材的電影,所以便繼續拍下去。

 

拍攝《十月圍城》時患上抑鬱症,反思了電影意義。

陳德森:抑鬱症是自身的問題,亦令我成長,因鬱症患者經常逃避問題,越走越遠,但這病令我明白源頭可以解決,例如害怕沒有足夠資金去拍電影,但俗語有話「錢可以解決的問題便不是問題』,要去面對問題不能逃避。

 

患上抑鬱症對後的改變

陳德森:沒有人喜歡生病,病是痛楚的,但從抑鬱症走出來後便對人生有新的體會、領悟去創作。

 

經歷大病後有成就到不一樣的陳德森

陳德森:初初成就的快樂都是基於物質上,有豐厚的薪酬、更好的生活質素,但這只是陳德森曾經的快樂。而現在真正的快樂是做慈善,難以用筆墨去形容這種快樂,同時現在已習慣做慈善,因為作為社會一分子,應該取之於民,用之於民。

 

下半生的使命是做慈善還是拍電影?

陳德森:若我不拍電影就沒有人認識我,更不會有人跟隨我去做慈善,人們更加願意相信一個拍好電影又成功的導演,這件事是相輔相成的,緊緊相扣。

 

未來發展的方向

陳德森:活在當下,但未來會繼續創作,利用多年來自身的人生理念、電影經歷,希望可以幫助下一代,幫助社會上更加多的人。我亦愛上了寫書,會繼續努力去寫,下一本書會仍和自己的人生有關:生命遇到的他她和它。

分享文章:

鄰舍輔導會本週六筵開百席慶祝雙親節

六種全新玩法 玩轉老檳城